遊客:
註冊
|
登錄
|
會員
|
搜索
|
佛教萬年曆
|
简体
|
電子大藏經
彌陀山莊
»
尊貴的大乘經典
»
華嚴三品 -普賢行願品 淨行品 梵行品
»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六】:若見橋道、流水、園林
‹‹ 上一主題
|
下一主題 ››
投票
交易
懸賞
活動
打印
|
推薦
|
訂閱
|
收藏
標題: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六】:若見橋道、流水、園林
Jill
(彌陀山莊)
管理員
UID 2
精華
48
積分 25364
帖子 1560
積分 16870
閱讀權限 200
註冊 2008-10-19
#1
大
中
小
發表於 2009-7-16 09:27
資料
短消息
加為好友
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六】:若見橋道、流水、園林
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六】:若見橋道、流水、園林
(資料來源: 華嚴的故鄉/海雲法師)
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梁
橋道用現在的話來講,十分廣泛,包括看得到與看不到的(因為交通建設技術的進步),甚至連交流道都可以算在內,因為它也是作為溝通用的,可見任何的溝 通都可以稱作橋道。這些物質形象是我們見得到、可以直接展開的,而人與人之間同樣也需要溝通管道,否則無法互相往來,於是語言文字就成了人類溝通最主要的 橋樑(梁)。至於其中該如何發揮,則需要靠大家善用其心,現在我們來看這裡所提的境界。
「廣度一切,猶如橋梁」,這裡設定了一個前提,就是由此岸到彼岸,所以橋的意義,就在於如何將我們的色身從這邊運送到那邊,也就是運載的功能。橋除了 溝通兩岸外,最主要的就是如何讓兩岸來往,也就是如何度一切眾生到彼岸,其重點在「廣度」二字;橋樑本身對於任何行走於其上的人都無怨無悔,這就是平等 性。
我們人也都有可能發生這種情況,不同的是,人會有分別心。譬如說,生意人做買賣,正常的狀況是買東西的人錢給我,我把東西賣給他就好了,照理說,對一 切客戶都是一樣的,可是你會發現,有些商人對你這個消費者就是不喜歡,甚至有「我不想賺你的錢總可以吧」的心態,而不願賣給你。開店本來就是要賣東西賺錢 的,竟然對某些人會有這種想法,這就是他的心不平等,但是你也會發現眾生的心就是如此。
公務人員服務眾生,應該是完全平等的,可是有些時候,對某些既未犯法又很遵守程序的老百姓就是不高興,也不知道是為什麼,雖然自有其因緣,但就現象而 言,這就是一種不平等。他沒有辦法像橋道一樣,對於善人、惡人、喜歡的、不喜歡的,一律平等讓他們通過。所以見到橋樑的時候,就應該提高警覺,願一切眾生 都能像橋一樣「廣度一切」。廣度一切講起來很容易,可是都做不到,我們修行就要在這裡觀照自己:我有沒有辦法這樣?真的,很不容易,雖然是一件小事,卻值 得我們用心。
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
見到流水的時候要提高警覺,希望能得到好的意念,並把心裡不當的意念給清除掉。以涓滴細流的流水來洗臉、洗手、洗腳都是「洗除惑垢」。你可以先獲得善的意欲來洗除惑垢,也可以先洗除惑垢,再獲得好的意念。意欲就是意念、觀念,就是叫我們要有好的觀念、好的思惟方法。
這部分比較不像剛剛所講的橋道那樣可以很具體的看得到,往往一個人的思考與概念,有時候連自己都分辨不出來,攪不清楚自己到底屬於那一種人,因為我們 通常都是以自己的生活形態來追求的。以在座的各位來講,大家都可以說是擁有高等福報的人,為什麼呢?第一、你有時間,才有可能在這個時候來聽經。第二、能 聽聞正法,而且是長期的。
以上的條件你都具足了,就是能夠聽聞正法、能夠依止善知識,又能好好修法,這是天上人間最大的福報。既然有了,固然值得慶幸,可是當你還沒認真修行, 仔細深刻的觀察以前,你會發現,現在對任何事情所做的判斷,都很可能仍存在於我執的範圍中,還是以過去的經驗作為判斷的標準。
譬如我們為什麼選擇來聽經?聽經固然是善的,可是每個人的動機卻不相同,即使光從善的層面來講,也有高低的層次。有人認為學佛比較清淨,不想過紛紛擾 擾的生活;有的認為佛法很慈悲,可以藉學佛來培養慈悲心;也有的認為人世間的是非太多,到佛門中來就可以不再惹是非了;還有人認為信了佛就不怕下地獄了。
姑不論這些動機或概念對不對,總之你們是走入佛門中來了。在這些動機中你會看到很多高低層次,對不對是另一回事,但你能不能在其中找到一個絕對的標 準,究竟那一個部分才正確?佛法也有絕對的標準,但那是什麼呢?排開了先前所說善的理念,假定大家都是為慕道而來,這個慕道就是一個絕對的標準,可是在絕 對中還有高低。
道有很多種,有些是佛法中的,有些則是佛法外的,不能說佛法外的就不對,總之也是在向道。有的人說他學佛以後,字寫得很有禪意,練劍的說學佛後劍術更 高明了,不管對不對,他們總是慕道且入道了,已擺脫了世間的想法,但這仍不是佛門中的道。即使是佛門中的道也有不同的標準,以華嚴來講,分有小、始、終、 頓、圓五教,光是發普賢廣大行願心的圓教,其中還有無量無邊的法門,由此可見一個人概念的產生,不是一下子就能直接下定義的。
就我個人的觀點看來,許多自詡為學佛的人,都不算真正在學佛,因為他們的心都不在道上,他們只擁有一些世間人所謂的善心,但是沒有道心。甚至有些出家 人,仍只有一份出家心,其他什麼也沒有,雖然看起來也像道上人,是真正的出家人,做一些人天善事,但是並沒有真正修法,達到佛陀所說的了生死、出三界的目 標,這都不能稱為道心。所以一個人的概念,我們雖說要「得善意欲」,但是光這個「善」字的意義就太廣太大,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。
以善的意欲將不善的惑垢給除掉,叫做「洗除惑垢」,關鍵在於你如何訂定那個標準。剛剛講過我們從人天善道到慕道,再由慕道進入佛道。其中慕是仰慕,因 為仰慕這個道,才會來修行。但是道有內道外道,佛法講的是心法,是屬內道的部分,講求如何激發內心的情操,當中又分有五個層次,配合個人的根器逐漸提升, 待上道以後再來談大道小道,目前至少先培養了生死出三界的心,以後再逐漸將心念擴大導正,直到最圓滿的地步。
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耘除愛草
園是花園,圃是菜圃,修園圃就是整理庭院。這個時候要提高警覺,反觀自己,也願一切眾生在七情五欲六塵的園圃中,能「耘除愛草」。我們在地上除的是雜草,在心裡除的則是愛草。這是用對舉法來教導我們如何善用其心。
人的五毒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可統統歸納為愛草,但愛字主要是指情愛,而情愛中又有貪婪。所謂的貪字其實也表示你心中有愛,但這個愛的本身又含帶了占有的意欲。各位留意一下就會發現,一個占有欲望強烈的人,一定是心靈有缺陷或者是人格不健全的人。
戀愛中人一定要先瞭解到夫妻之間應該互相尊重,其生命體應是互相交融而非占有。占有是把對方當作一個物體,所以選擇伴侶時一定要看清楚,一個真正理想 的對象,必須是能夠與你交融在一起,彼此能夠同甘苦共享樂,對於你的智慧才華能夠欣賞,對於你的成功能夠分享,對於你的失敗也能夠分擔,這才是一體。
年輕人在一起是基於純純的愛,不會占有,有的只是莫名的瘋狂,就像蜜蜂被花朵所吸引。人只有在成長後,面對實際生活情境時,才會把本性顯現出來。當年 輕的心逐漸成熟,也就是被污染後,才看得出會變成什麼樣子。但是一個真正人格無缺陷的人是不受污染的,反而愈是在污染的情境下,愈歷練愈成熟。倒是那些人 格不健全、心理有缺陷的人,在成長的過程中,缺陷會逐漸明顯,占有欲望會非常強烈。唯有修行才能將因緣重組,幫我們把心理的缺陷除掉。
我們成長的過程是由許多因緣、因素湊合起來的,其中包括小時候的心靈傷害,及種種的不如意。心靈一旦有了創傷便會設法轉移,想要擁有某些東西來彌補心靈的缺憾,於是占有欲便出現了。
有的人是對「人」產生占有欲,有的則是對「物」,還有的人會在生活上造成某種習性;有些人愛音樂,有些人愛藝術,有些人則對某一種技術產生特別的狂 熱,這些都是一種對生命的轉移。雖然在世間法看來,某些人的轉移非常好,但是心靈上有缺陷,在因果上它會造成另一種狀況,這些都需要依靠指導。
可見即使是一棵愛草的拔除,都是十分不容易的,自己更要好好觀察。不過正當的使用與占有不同,在實際生活上的需要就不能免除,但若到了有搜集累積的癖好時就要警愓了。
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
無憂林是一種樹林,臺灣並沒有,但不管什麼樹,反正只要看到樹林,自己就要提高警覺,提起觀照,願一切眾生永離貪愛。因為有貪有愛,所以有憂,這裡的愛還是一樣有「占有」的意思。因為想要占有就會有得失心,得不到想得到,得到了又怕失去,患得患失,憂愁便因比而來。
過去曾提過一個公案,有一位大將軍閒暇時最珍好古玩,有一回正在把玩之時,一失手,差點把一件心愛之物摔到地上,嚇得他滿身大汗,在搶救回來的剎那, 突然間了悟到面對珍愛之物即將失去時的恐懼與憂怖,想想自己平常在沙場上出生入死毫不畏怯,卻為這小東西擔心受怕,受制於此,於是心念一轉,當下便把這古 玩往地上一摔,從此免於憂怖。可見這位將軍的善根深厚。所以我們若能好好修行便可洞悉情境,在日常生活中將非常的受用,在起心動念觀照一切的時候才能不生 憂怖。
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
園苑不同於園圃,是大花園的意思,表示一個整理得很漂亮的園地。此時的工作就不只是除草了,因為還需形塑。譬如在一塊廣大的園地上,這裡要種什麼樹,那裡要造什麼景,都要事先規劃整理,所以說「勤修諸行,趣佛菩提」。不但要勤修諸行,還要使每一行都達到覺悟的境界。
各位要注意,讀經讀到這裡,可以把整個《阿彌陀經》的法意給破了。《阿彌陀經》所說的「寶樹行列」,與《無量壽經》裡極樂世界的種種境界,就在這個地方。那些樹之所以成立,就是「勤修諸行」所得的,既是諸行,當然行列也就出現了。
什麼是寶樹?修行達到「趣佛菩提」就是寶樹,否則只是樹而已。所以從修行來看,修一門法是一棵樹,「法門無邊誓願學」,只要「勤修諸行」,就能行列; 而每一法每一行都能修到「趣佛菩提」,都能見性的話,那就變寶樹了。不要小看這十六個字,它是整個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的解讀之鑰,不可忽視。
嗡嘛呢 唄咩吽
投票
交易
懸賞
活動
本站資源,歡迎引用
清除 Cookies
-
聯繫我們
-
彌陀山莊 -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
-
Archiver
-
WAP
控制面板首頁
編輯個人資料
積分交易
公眾用戶組
好友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