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陀山莊 » 尊貴的大乘經典 » 華嚴三品 -普賢行願品 淨行品 梵行品 »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九】:若見掌權者


2009-7-16 09:21 Jill
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九】:若見掌權者

<div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 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><font size="4"><span class="title"><font style="color: DarkGreen;" size="5"><span style="font-weight: bold;">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九】:若見掌權者</span></font><br><br></span><span class="title">
</span></font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(資料來源: 華嚴的故鄉/海雲法師)</font><font size="4"><br></font></div>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color="#001199" size="4"><b><br>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恆轉正法 <br>
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<br>
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<br>
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恆守正念 習行眾善</b></font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以上所說的四種人,在社會結構與名稱上都與現代不一樣了。現在的國王就是總統。而王子呢?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叫王子,因為每個人都有當總統的機會,只是想不想當而已,所以不是只有總統的兒子才能叫王子。至於大臣就是大官,大約指部長級以上的公務員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長者的定義就比較複雜了,現在來講,大約是指議員以上的民意代表,古代的制度與今天不相同,五十年前,一個里長、保正就可視為長者了。過去我國有所謂
的員外,就是編制以外的,大多以地方上事業有成的商人或大地主任之,每當有天災人禍時,就會發心布施賑災,以補政府的不足,所以通常所謂的長者,多半是指
這些社會賢達。逐漸擴大以後,還包括了後來義學、私塾中的老師,因為他們是整個社會正義、理教、公理的據點,肩負培養社會人才的大任。這些人才將來不論在
官場上或社會上,都可能是真理的代言人,他們都可稱為長者,未必有錢,但是德行高,受人尊重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這四種人在整個社會來說都是浮在檯面的,屬於高階層的領導人,是社會價值與意識形態的訂定人、執行者,也是所謂的社會人。前面所提的那些則屬於一般的
大眾生存者,他們根據已訂定好的社會價值與意識形態來生活,對於這些價值與意識形態的正確與否並不做批判。譬如國人認為丈夫是一家之主,這個觀念很少人會
抗議,但是外國就不同了,他們沒有一家之主的觀念,即使有也不見得是先生,而是夫妻兩人共同為之。而國人為什麼會有這種觀念?就是因為我們的社會,族群的
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所造成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外國人也有他們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,對於這些我們不加評論,要談的是這些訂定人、執行者與監督者只是社會上的少數人,另外的大多數人卻是依循著這些標
準來生活。於是有些人會脫軌,他們無法接受這種意識形態的規範,成了所謂的壞人,而必需接受制裁。制裁他們的就是這四種人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這種情況,以宏觀的角度來看,可以發現人之所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,其實是人類自己設定了框子來管束自己。福報大的時候會擠進權力的核心去管別人,福
報消失時就反被人管了。這其中牽涉到一個問題:什麼叫是非善惡?一個人在掌權的時候所訂立的,別人必需遵循,可是當反過來被管時,可能就會處處覺得受委曲
而與這個是與善相對抗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由於每個人的福報都不斷的在轉變,角色替換的結果,是對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與價值判斷產生抗衡,尤其當國家動亂的時候,更是如此。這時候便產生了第三
種人,邊緣人--他們不接受這些價值道德觀的約束,也不依循既有的意識形態,他們要走出傳統,既不去管人也不接受人管,只是在一旁冷眼批判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果真如此,那倒是很好的監督者,對於那些社會人具有良好的監督功能。但事實上,這些邊緣人形成到某一個程度以後,反而又成為另一種社會人。像第一代嬉
皮是邊緣人,因為他們主張過一種不受意識形態與價值判斷所拘束的生活,回歸自然。可是第二代嬉皮就不同了,他們認為能夠過這種嬉皮的生活,是所謂的雅士,
他們會附庸風雅,而形成新的社會人。所以邊緣人是無法傳遞的,因為第二代的邊緣人已帶有社會人的意識形態,開始附和進來,社會人才是代代相傳的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流行過田原生活,喜歡藝術品、學禪(他們不稱學佛),本來禪是清淨、祥和、安寧的狀態,可是當成為一種社會的共同趨勢時,就變成了
交際應酬。甚至還有機關學校規定幹部要去參加禪一、禪二的訓練,這樣一來,早已脫離個人心靈追求的境界,而走上企業化、團體化,完全喪失了原本的意義。當
初追求的人可能很有那個意境,可是後來的跟隨者卻已失去了。所以自己到底有沒有善根?心靈是不是很豊富?都應該從這裡去體驗、觀察,而不是人云亦云,趨人
之所趨,錯了都不知道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邊緣人本身不見得不好,他們大都具有獨立判斷與思考的能力,社會人中若也具有這種能力者,大多帶有使命感。邊緣人是沒有使命感的,他們有著豊富的個人
色彩,但不與他人分享,當你想把這個好處告訴別人的時候,就已帶有了社會意識形態,只要具有任何的使命感就是社會人,而偉大的成就者也絕對是社會人。但這
種社會人卻又是建立在邊緣人之上,而非建立在社會人之上,所以其中的關係十分微妙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也就是說,先去成立一個邊緣人,再讓這個邊緣人具有使命感,用佛法的術語來講就是,你自己要先斷煩惱、解脫,然後還要有廣度眾生的宏願。度眾生就是一
種使命感,邊緣人由於不願與社會人混在一起,不願受制於意識形態的包袱,所以本身就具有斷煩惱的傾向,出離心較強。當我們瞭解了這些狀態,才知道一個學佛
人所應具備的條件、能力與立場到底是什麼,如此再來談修行比較容易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前面我們看了這麼多種人,每一種起一種觀,叫做微觀,現在我們能不能以宏觀的角度,將整個狀況一體視之?宏觀與微觀的因緣條件是不一樣的。現在先分別來看這四種人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/font>












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color="#001199" size="4"><b>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恆轉正法</b></font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世間的王很多,除了總統以外,臺灣還有所謂的石化國王、交通國王、成衣國王等,在他們的天地裡只要有所成就都可以稱王,而我們希望他除了當世間財富之
王以外,還能成為法王。因為世間的王國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會患得患失,只有法王才究竟無憂,他的真理是永恆的,沒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不怕人篡位。所以我們
才說希望王都能「得為法王」,而不只是王而已,而且是一切眾生都能成就法王,「恆轉正法」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一般來說,阿羅漢已經了脫生死,出離三界,可以算是「得為法王」,但是他們並沒有轉正法,只是自己成就。現在我們希望自己成就之後,再加上一點使命
感,轉正法輪,讓眾生受利。如此,佛法才能傳之久遠,否則下一代眾生無法成就,所以佛法非常重視傳遞,讓正法傳衍,眾生才能獲利,否則二、三代以後,連個
阿羅漢都不可得,可見弘法,傳法的重要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還有一種自己尚未成熟的菩薩,他只是把聖言量的法傳遞下去交給眾生,讓眾生按照聖教量來成就阿羅漢。這種菩薩,北傳的佛教比較多見,但仍有真假之分。
我們說還未成熟,是指尚未成佛而非毫無成就;可是有許多根本是還沒學佛,就開始當菩薩了,這種假菩薩目前社會上很多,大家要有所瞭解。我們不要求弘法者個
個都已成佛,但應具備相當的心量,進入弘法、接引眾生的菩提大道,且不攀緣,不圖名利,這是最大的前提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/font>




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color="#001199" size="4"><b>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</b></font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現在人人皆可為王子,而不限於國王、總統的兒子。同樣地,我們也不求只做一個擁有世間財富、名利的王子,而是希望能「從法化生」。化生就是衍生出來,
希望有真理的內涵,是真理的化身,真理的代言人,「而為佛子」是覺悟的兒子。佛是究竟覺悟的,佛子則是趨向覺悟的。
學佛的人很多,但是有幾人能體驗到佛法的真理是什麼?佛法的可貴在那裡?佛法與一般的宗教信仰有何不同?學佛人可以成佛,信上帝的卻不能成為上帝?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在佛法來講,只要你有人天福報,只要你是個發起者,將來就可以成為天王。像怕利天王,前輩子在迦葉佛的末法時期,曾經負責發起整修佛像,當時剛好有三
十二人發心加入,加上他是三十三個,後來他就成了統領三十二天的總天王,另外三十二人是三十二天的天王,日後凡是見到這尊佛像的殊勝而頂禮者,都成為這三
十三天的天人天眾。可見發心的重要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不管事情的大小,只要動機純正,能給眾生做增上緣就不得了了。眾生得多少,你就得多少。我們對真理的認知與體驗就從這裡去感受,因為這層感受並非來自
外在,而是發自內心。同樣地,若在佛門中引起煩惱,也很麻煩。福報大,相對的業報也大。在佛門中造業,照樣會墮入鬼道;在外面偷錢是欠一個人的,在佛門中
偷僧祗物是欠十方的,所有人都會對你懷恨,一個人的懷恨是惡緣相對,所有人對你懷恨的話,只有下地獄了。偷政府的稅和濫用公帑也一樣,都會受全國人的懷
恨,這些一概都碰不得。以上種種,都應細細體會,這些對真理的真正體驗,若能感受得到就是「從法化生」,感受不到,就不是從法化生了,形式、儀式、嘴巴上
講的都不能算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/font>




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color="#001199" size="4"><b>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</b></font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長者剛才講過是社會賢達之士,賢是賢人,對真理有幾分認知,達是通達,對人情世故十分練達,所以他們能明斷是非善惡。我們講過這四種人都是社會價值的建立者、執行者,甚至是審判者,在這種情況下,若是不能明斷,會使惡法滋生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可是在整個社會的運轉下,某些規矩的制定一定會使某些人自然性的生長受到壓抑,所以理想的情況就是沒意識形態的約束,譬如淨土。而一般的社會、國家一
定有其意識形態,在意識形態十分強烈的時代裡,不要說佛法的真理了,光想把人性的真理闡述出來,都會遭受侮辱,所以耶蘇一把真理宣揚出來便被釘在十字架
上,蘇格拉底也為了堅持真理,只好被迫飲下毒藥,與真理一同滅亡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真理在整個社會的運作中是會被抹殺掉的,因為執行者本身往往就是權力與欲望的守護者,當然會將真理消音,於是真理的代言人就這樣被消滅了;剩下來執行
耶穌策的人(而非執行耶穌真理的人),便把耶蘇的政策轉為另一種型式的價值判斷,以真理為掩護,又成為他本身權力欲望的守護者。所以為什麼說真理的追求者
常常會變成真理的判徒,就是這個原因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原本追求真理是為了達到真理至善至美的境界,但由於沒有能力達到,只好變成權利欲望的追逐者,為了保護已有的成就,便拿真理做招牌、擋箭牌來保護自
己,這麼一來,很顯然的,他必須犧牲真理與廣大的群眾,乃至於群眾的心靈都必須被毒化,這是很可怕的。不止西方如此,在東方,在教內也一樣。他們為了保護
既得的利益,便把群眾的心靈帶入某一個框框、某個意識形態裡。只要一有意識形態便不是真理,而是行政工作,只是為了方便管理,並沒有意義。這些都不是「善
能明斷」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真理是活潑不受拘束的,它的生命力是蹦跳的,不可能被框在一個地方,否則便喪失了存在的意義。我們人已經被許多框框給框住了,唯一要追求的是在心靈上
恢復本來的面目,若此時又再框在一個籠子裡,豈不等於宣布死刑?所以這唯一的一片天空一定要讓他完全開展,甚至在某一範圍內讓它自由造業,得以舒展。
可見這些長者在訂立一個社會價值、意識形態的時候,一定會傷害或抹滅掉人性,問題是我們能不能看到?至少我們會發現長者是社會意識形態的監督人,希望他們
能夠轉過來,成為真理的護持者,這是見長者時要起的正念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/font><span class="title"></span><br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/font>






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color="#001199" size="4"><b>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恆守正念 習行眾善</b></font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大臣更是一個執行者,所以說,希望他們「恆守正念,習行眾善」。社會上的正念是所謂善與惡的區別,所以他們要行眾善,作為大眾的表率。佛法所講的善是
一種心靈、靈性的舒展,健全而完整的展開,因為心靈的開展是沒有約束的,當中沒有任何的扭曲與造作,而且適用於所有的人,不會受到傷害,這才叫眾善。社會
的價值取向則不然,處處受到意識形態的羈絆,在制度、組識與結構上的價值觀念,彼此都會有衝突,不可能每一個人在每一個層面上,都會細心照顧到,這對一個
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講,更是一個大陷阱,會動輒得咎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以上這四種人,我們都看得到,是社會價值與意識形態的制訂者、執行者與裁判者,我們希望除了社會的層面以外,能轉入真理的內涵。真理是引導我們的心性
使之健全的發揮,充分的展現人性與佛性,不受任何的壓抑與傷害,而不要又把它當作是另一種意識形態。如果純粹只是另一種意識形態的表達,那只能算是天人的
規範,一種善業而已,不是真理,希望大家能有正確的認知。</span></font>

頁: [1]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
} return $pagelink; } function forumperm($viewperm) { return (empty($viewperm) || ($viewperm && strstr($viewperm, "\t7\t"))); } ?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