彌陀山莊 » 尊貴的大乘經典 » 華嚴三品 -普賢行願品 淨行品 梵行品 »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四十】:居住環境


2009-7-16 09:19 Jill
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四十】:居住環境

<div style="text-align: center;">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DarkGreen;" color="#001199" size="5"><b>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四十】:居住環境</b></font><br><br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(資料來源: 華嚴的故鄉/海雲法師)</span></font><br></div>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color="#001199" size="4"><b><br>若見城郭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</b></font>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見到城郭,用現在的話講,就是見到都巿,但是以前的城巿又和現代的都巿不大一樣,它主要是做防衛用的,所以有城牆(郭即城牆之意)。城牆表示堅固,現在我們從外在的現象轉為內在的心境,就是「得堅固身,心無所屈」的境界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城牆除了可以禦敵、保護居民之外,在我國江南地區還可以拿來當堤防,有防範水災的作用。所以城牆本身一定是方方正正,十方堅固的。我們的心也應該要能
防範外來的敵人,就是貪瞋癡。貪瞋癡從哪裡來?從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引起來。對好的境界會貪著,對不好的境界會揚棄,在貪著與揚棄間,心就開始受到外塵的
干擾,煩惱也由此而來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好的我們想要留住,但它卻是無常的,留不住;不好的我們想要捨棄,但它也是無常的,常常又捨不掉,等你快要適應了,它又走了。這些都是塵境的影響,當心不堅固的時候,很容易就會被外境所折服。所以看到外面的境界時,要能時時提醒自己,觀照自己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當然現代的城巿已沒有這樣的城郭(廓)了,但我們仍能發現一進入城巿,一切就顯得特別繁榮,這時候便可將願文改為「若見城巿,當願眾生」,然後將所見
的繁榮景像轉過來,讓自己內心的生命也能增長繁榮的本質。文辭如何立意,可依各人的情況與境界而定,這只是一種心性的訓練,語言文字都是媒介,我們可以透
過它來靈活運用,但不可反被限制住了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當現象改變時,要懂得如何調整法意,而不是死背經文。像各位插花,見到所插的花應該會有許多話可講,有不同的境界可以轉。譬如不同的花,代表的意義是
什麼?一個苞、一朵盛開的花,還是一片葉子,甚至花器,當下能不能把這些現象轉化為心境,這才是修行,而不是執著在文字上。 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/font>






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color="#001199" size="4"><b>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恆喜樂</b></font> 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城郭是指一般的城巿,王都則是大城巿,是國王住的,也是所謂的首都。首都是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薈萃之地,是全國經濟最繁榮,交通最發達的地方。由於人文薈萃,所以也最活潑、最富生命力,但同時也是藏污納垢,最複雜的地方。這在任何時代都一樣。 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除了政治的層面,其他還有很多類似的情況,譬如西門町、頂好商圈可以說是臺北巿的首善之區,是臺北巿的另一個代表。在家也一樣,家裡真正的活動重心應該是客廳,所以客廳就成了一個家庭的精華所在,同時也代表了我們的心境,客廳整理成什麼樣子,你的心境就是什麼情況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對學佛人來說,佛堂就是他的代表,看看佛堂乾不乾淨,就可知道他的心境如何。這些都是很明顯的。很多人都喜歡開高級名車,可是卻布滿灰塵,十分骯髒,表示這個人很忙碌,只懂得跑,卻不懂得保養,並不是他的車不好,而是他的心性很混亂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所以當我們見到王都時,可以知道我們所處「依報」環境的狀況,而此處的依報(王都)是最殊勝的,如何才能把這個外在的現象轉化為內心的境界?那就是「功德共聚,心恆喜樂」。 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因為人文薈萃,經濟發達,在古代中國幾乎人人都希望能往京城走一遭,將京城視為天堂。而且那裡有許多大官、王公貴人,和許多從未見過的東西,使遠地
人、鄉下人對王都充滿了憧憬,所以說是「功德共聚」。許多東西都集中在這裡,最明顯的稅賦田租都要繳到這裡,無論在太平、在亂世,京城都是一個標竿。所以
正常的情況下,大家來到王都都很高興,好像來到兒童樂園。古代如此,現代也一樣。 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見到京城是這個樣子,而所見到的外界任何景像,也都要懂得觀想回來,像高樓、招牌、汽車等,都可以引用。外面的境界太多了,重點在於要會轉換,別人的成就如何,且不去管他,至少要學會懂得欣賞,如此才能把這個時代的所有成就,匯集到我們生命中來,豊富我們的創造力。 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這兩則是與社會文化比較明顯相關的現象。 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/font>








<font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 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color="#001199" size="4"><b>見處林藪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</b></font> <font style="color: rgb(68, 85, 166);" size="4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林藪是小森林的意思,處林藪就是住在森林裡面。印度人由於地型、氣候的關係,有在林中居住的習慣,也因此印度人在修行時喜歡在樹下打坐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林藪是一個自然的現象,當我們看到林藪,要如何轉為自己內心的境界?「應為天人,之所歎仰」。因為林藪是清淨之地,住在林藪中的以修行人居多,他們只要一邊倚著樹、搭個蓬,能遮風避雨就可以了,一般人還是要住在山洞、土堆或石屋之中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我國的修行人,以道家來說,多喜單獨修行,很少成群結伴,但佛家有僧團組織,比較會結伴修行。在印度,有的三、五成群,或者幾十個、上百個在一起的都
有。像釋迦牟尼佛就有一千多人,是很龐大的僧團組織,至於幾十個湊在一起的情況,則到處皆是。這樣的地方在印度人看來,都認為是很神聖的,雖然並沒有蓋廟
(婆羅門教本身亦不主張蓋廟),也不蓋房子,遇到天氣變化,便找個地方迴避,過了就好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大家都精進於修行,所以印度人認為這是天人會來供
養的(事實上,也有人修行到不食人間煙火的程度,愈走愈遠離人間)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這種風氣傳出來,社會上具有善根的人便會到處找尋這些住在森林中的修行人,遇有相應的便一起住下來,若不相應便離開,所以在印度會看到很多遊行的苦行
僧四處行走,這就是所謂的參訪,尋找善知識。就是有這樣殊勝制度的存在,他們才會如此觀想:「應為天人、之所歎仰。」而我們沒有這種制度,就可以將「見處
林藪」改為「若見叢林」,或「若見寺廟」,會比較符合我國的國情。</span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br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<span style="font-family: 黑體;">
  假如真的見到林藪,也就是一片綠林,我們該如何觀想?森林在現在來講如同地球的肺,我們當然都希望擁有清新的空氣,多為生態平衡著想。臺北的森林公
園,大概還達不到這個功能,但至少可為巿民提供一個休閒的去處。休閒表示不匆忙、不競爭,既然如此,當我們見到森林,就可以當願眾生,都能夠無諍、安住。
在意義上完全改變,以前有人在裡面修行,所以是「應為天人,之所歎仰」,現在呢?「應為全民,之所休憩」。</span></font>

頁: [1]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
} return $pagelink; } function forumperm($viewperm) { return (empty($viewperm) || ($viewperm && strstr($viewperm, "\t7\t"))); } ?>